您当前的位置 : 平阳网  ->  频道中心  ->  文化文学 -> 列表

文萃丨关于电的记忆

2024年03月13日 09:50:09 来源:平阳县融媒体中心

  曾清孝 编辑 王秀华

  夜幕降临,山村寂静,漆黑一片。在过去,节俭的农家人仅在掌灯时分点上一会儿火光微弱的菜油灯或冒着乌烟的煤油灯,忙罢家务活便吹灯入睡。

  居住在山旮旯里的人,有的甚至舍不得花钱买油,只是点上松明条或在水里浸泡数日后晒干的苧麻秆和竹片。倘若夜半三更有人遇上紧要事儿,只得举着火把或打着灯笼赶路。乡亲们过着清苦的日子,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常年累月忙着春播、夏管、秋收、冬种,在希望的田野上辛勤地耕耘着。

  古镇街坊的夜晚与山村差不离,仅有那几家南北货、小百货店和水果摊还亮着桅灯、煤油灯或矿烛,静候着顾客上门。这时的路上,行人稀少,没过一会儿,店主便打烊关门。

  记得我上小学三年级时,每天晚上六点半与邻近的五六名同学都会带上用墨水瓶做的煤油灯,准时去苏志林同学家写作业。有一次,大家又围坐在一起做作业。个把钟头后,有个同学擦了擦鼻涕,发现鼻涕全是黑的。他惊慌地喊叫了起来。这时,正在厨房忙家务的志林母亲连忙走了过来,端详了一番后,便告诉他,“别怕,这鼻涕是油烟给熏黑的。你仰起头来,我用湿毛巾给你揩一揩就好了”。她对身旁的几个同学说,你们也会同他一个样。于是,我们抠了抠鼻孔,面面相觑,个个抿着嘴笑了。写完作业已是八点钟,这时的腾蛟老街只有我们几个肩背小书包,手上提着煤油灯走在回家的路上。

  1951年的春节刚过,腾蛟街坊上传开了一则喜讯:杨宏包、王德仁等五位师傅筹资在腾蛟兴建火力发电厂。没过多久,电厂果真办了起来,取名“公私合营建业火力发电厂”。厂房地址在腾蛟街上的天主教堂内,该教堂三间闲置平房和一块空地变成了电机车间和锅炉房,从上海运回的发电机被安置了下来。工人们在街上挖坑竖电线杆,然后是外线工架设电线,为用户安装电灯。那段时间,人们最关心的问题就是:什么时候才能送电?在调试发电机的那些日子里,人们成群结队地赶来,看着司炉工将一锹锹松木硬碳投进锅炉,看着炉火熊熊燃烧,看着司炉工的汗水往下淌,看着电机车间的师傅细心地查看仪表……我家就住在电厂附近。放学回家后,我时常顾不上吃饭就催着父亲带我去电厂看运转的电机和闪烁的电灯,心里对电厂的师傅肃然起敬。

  1951年的清明节晚上,电厂正式送电了,老百姓“点灯不用油”的愿望变成了现实……

  随着社会的发展,腾蛟从火力发电逐步向着水力发电迈进。1957年8月,腾蛟驷马水力发电站建成投产。当时,这座位于腾蛟驷马村后甲山脚,曾被誉为“浙南夜明珠”的腾蛟水力发电站迎来了大量的代表团和游客。那年,我在腾蛟小学读五年级。学校组织师生前往电站参观学习,听电站站长讲述筑坝修渠的故事,介绍水力发电原理与电机功能等。回校后,同学们都写了日记,一篇篇小文章,字里行间都流露出赞美和感恩之心。

  随着水力发电的兴起,那座为腾蛟群众送去五年光明的建业火力发电厂于1957年11月歇业停办。改革开放后,万象更新。一颗又一颗的“夜明珠”在腾蛟绽放异彩。据《腾蛟镇志》载,另据时任腾蛟水力发电站站长林运彬介绍,1956年11月至2004年底,腾蛟区域内相继兴建驷马、银坑、大里、岭门、大岭、硐桥、秀垟和伍兴八座水力发电站,为腾蛟工农业生产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尤其让民营经济开足马力,驶上了“快车道”。

  华灯初上,腾蛟夜色美如画。

网络编辑:张超霞

文萃丨关于电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