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平阳网  ->  频道中心  ->  文化文学 -> 列表

文萃丨仙坛山,携琴曾此写风泉

2024年03月06日 15:24:23 来源:平阳县融媒体中心

  林新荣 编辑 王秀华

  平阳的仙坛山,如果把它誉为平阳人文的起点,也不为过。据《永嘉记》云:“横阳仙石山顶有平石,方十余丈,号仙坛。傍有竹林,风来成韵,垂扫坛上,名扫坛竹。”此段文字真是仙气飘飘。

  仙坛山现被辟为公园,我们沿阶而上,迎面即葛溪。遗憾的是,现在虽然还剩一个水潭,但因上游山源缺水,那潭水可想而知。在水潭的出口处,有民国时期的摩崖石刻“葛溪”——平阳近代知名诗人黄梅僧所书。

  “葛溪”纪念的是历史上著名的道士葛洪。葛洪(283-363),东晋人,出身于江南豪族,传说他曾云游至此,结茅庐炼丹,现山上还有“丹灶、石床、小岩栖”等遗址。这虽然是传说,但自古以来,地方志均正儿八经地录入其中。

  同行的陈彤兄跟我说,葛溪在古时,跨山鸣石,一直流到山下村落,百姓就在家门口汲泉作为生活用水。我的眼前不由出现了这样的画面:有人在淘米,有人在浣衣,有人挑水回家,扁担在风中晃悠着,一地湿漉漉的。陈兄儿时就住在这里。他说,可惜溪流基本上已被填埋成巷道了。

  南宋平阳知县陈容有《登仙坛山》诗:“作尹已三月,何曾事登临?青山似两翼,环我诗书林……”“环我诗书林”五字,可见此山在世人眼中的地位。

  山上的仙坛寺为历史名寺,始建于唐咸通年间。“层磴石柱,上有葛仙丹灶。”可惜后来被平阳师范所占用,古迹尽毁。民国时期的《仙坛山志稿》收录了颇多古人诗作。

  元代的刘平叟《仙坛寺》诗云:“窈窕悬僧庐,空山断诸想。上邻境穴寥,下瞰色苍莽。猿鹤无宿期,今古契真赏。坐中风雅谈,林壑散清响。凉飙洒我发,白云随我杖。醉卧松石下,不知海月上。”诗虽长,但韵味十足,显示了非凡的功力。他把山色的清幽与雅集的逸致描蓦得十分出色。但也有人认为,此诗为南宋进士林景熙所作。我觉得极有可能,宋之后,温州诗人很少能达到这种功力的,或者说几乎没有。

  平阳师范搬走后,仙坛山被打造成公园。人们又移址重建了仙坛禅寺。因占地面积较小,空间显得很逼仄。那天,当我们一行拜谒该寺时,住持师父刚好外出,让人有些遗憾。好在寺中保存有一口宋代的铜钟,还值得一看。铜钟挂在大梁上,直径一米有余,一个人肯定是抱不住的。用木杵轻轻撞击,钟声悠扬、深沉、雄浑、清越,竟听不出一丝岁月的沧桑,久浸在暮鼓香烟中,这钟莫非也悟了禅意?!

  林景熙还有一首《石床》诗:“钧天梦破珊瑚枕,岩壑春供翡翠屏。一卷黄庭云半席,夜深读与岭猿听。”钧天,指的是神话传说中天帝所住的地方,也称为天的中央。黄庭,即《黄庭经》,为道教的经典著作。前两句极力描摹石床周边梦幻般的美景,后两句描述的是一仙人卧于石床上,在明月下诵读《黄庭经》点化山猿。全诗意境寥阔、空灵,充满着神秘的色彩。作为平阳历史上最具实力的诗人,此诗实不负他的名头。遗憾的是,此次入山,我们没能找到这张天设的石床。

  平阳历史上,其实还有一位比林景熙更出名的诗人,他的诗作还被选入当代的语文课本,那就是诗人林升的《题临安邸》:“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只把杭州作汴州。”这位平阳籍诗人非常神秘,除了此诗,好像未留下其他诗作。我想,这样一位才子,他肯定是登过仙坛山的,只是不知他有没有写过“石床”诗。

  从仙坛寺下来,我们又驾车去了另一个山头,探访“葛坛”(史料又称它为“平石”)。据《仙坛山志稿》载:“仙坛有平石,方十余丈,旧传葛洪炼丹之所。”《平阳县志》则载:“旧传,葛洪炼丹于此,石有足痕,深寸许。”我们驾车在山道上拐来拐去,终于觅到此石。我停车下来,有些失望,一巨石上叠着一石,周边是一些糟乱的草木,所谓的葛坛哪有史料里所记的飘飘仙气呀!

  陈兄见我满脸的失望,对我说,葛坛在哪,现在还有争议,有人说,它在仙口山上,不在这里。我不由松了脸,但又想,它不管在哪,都已失去了昔日的神采,竹韵失了,它也就消逝了。

  我们在山中吟咏林景熙的《葛坛即事》诗,以一展它的风采:“半壑松声识稚川,携琴曾此写风泉。日乌月兔神丹古,春蚓秋蛇醉墨鲜。世事荣枯成一笑,人生好丑在千年。”

  岩下摆放着一小石碑,上刻“叠石岩”三字。我爬上平石,现在连足痕也已不复见。我就那么盘坐着看着山下,千百年来,“葛坛”是不是也曾这样眺望着的,从白云至苍狗,从碧海至桑田,时空轮转,亘古至今,它会悟出什么呢?

  明代名士王义曾留下一首《仙坛寺泉》:“一泓清自岭头来,洗尽尘寰几劫灰。流入禅关添缽水,光涵明月照灵台。”待我回眸,不由幽幽地对着时空叹了一口气!“一泓清泉”即已逝,世间真的是“洗尽尘寰几劫灰”了!

网络编辑:张超霞

文萃丨仙坛山,携琴曾此写风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