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平阳网  ->  频道中心  ->  文化文学 -> 列表

平阳通福门

2023年12月24日 08:47:55 来源:平阳县融媒体中心

  谢锦芳/文 邵杭乐/摄 编辑 王秀华

  具有上千年历史的古邑平阳,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浓厚、人才辈出、文物古迹众多,老街古巷“四处开花”,其中就有颇具特色的坡南历史文化街区。至今,该文化街仍保存着较完整的南门和坡南街起点所在地“通福门”。

  

通福门

  

  “通福门”不是城门,而是一座古城楼,位于九凰山和东门山之间的一个低坡上。它始建于光绪十一年(1885),距今已有一百多年,是清朝时期浙江通往福建的山隘、关口,地理位置相当重要。古时,人们就是从通福门经过城南夹屿桥,到钱仓,再经灵溪到分水关,然后进入福建境内。

  通福门的台基和拱桥均由花岗岩块石砌成,高5米、宽11米、进深8米,精雕细刻、工艺讲究,展现出古代建筑雕刻艺术的魅力。

  通福门上为培风阁,共有三间,通面总阔10米,进深6米,明间阔4米。阁上方为木石抬梁结构。阁顶(藻井)为六角攒尖顶,顶上装饰美观大方。檐角挑出外伸2米许,由椽木和飞椽相接,铺设圆筒瓦,势如飞跃状。正中南面有一对石柱,上面刻着一副对联:左联是“星垣连北斗”;右联是“驿路达南闽”,至今醒目可见。

  登上通福门,立在培风阁上,朝北望去,就是县城的全貌——当夜幕降临时,满城灯火,犹如一幅不夜城的亮丽画卷;朝南眺望,脚下是一条迂回的古老石板路,向着远方延伸,即坡南历史文化街。文化街从通福门开始,一直通向儒林河头。

  站在高处放眼纵观,映入眼帘的有千年道观东岳观、始建于光绪二十八年的县学堂,有五福招财庙、东林禅寺、广慧寺、净明寺、师儒侍养牌坊、文明塔,还有古街巷、古民居、古门台、古院落、小桥流水……

  

坡南街一隅

  

  平阳的老人们常说:“睡爽城隍庙后宫,凉爽通福门南风。”通福门地势高,两面环山,南北贯通,具有“兜风”的自然条件,故亦称“通风门”。笔者还记得自己少年时去县小读书的情景,每日都要来回两趟走读,经过通福门,遇上热天,汗流满面,只得坐在通福门两边的石凳上纳凉片刻;如遇阵雨,也在此躲避,待雨稍停再启身回家。此地称得上是学生们的歇脚地。

  国民政府统治时期,平阳钱库(今属苍南县)曾发生农民暴动事件,统治阶级派兵前往镇压屠杀,刽子手们将死难者的头颅悬挂在通福门的城楼上示众,引发了公愤。通福门还曾一度被称为“识字门”,伪政府为了“扫盲”,采取了强制措施:凡是从此门通过的老百姓都得背诵“拼音字母”和“国民公约”,不会的人得就地罚站,待学会才放行。新中国成立前夕,国民党曾派兵防守通福门,实行宵禁。那时,鱼贩们大清早从这里进城贩卖,必须送上黄鱼、肥蟹才能被放行,因此通福门也曾被称为“牢关门”。

  1949年5月,平阳宣告和平解放。为了纪念解放,通福门更名为“解放门”,后来为了还原历史、保护文物等原因,又恢复“通福门”称号。

  “通福门”是通往幸福之门,象征着人们祈求福祉、吉祥平安的愿望。它的底蕴和价值,是平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网络编辑:张超霞

平阳通福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