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记者 宋宛/文 林鑫/摄 编辑 郑振国
一畦畦新修整的农田整齐排列,一条条机耕路在田野上纵横交错,一排排水渠从河岸边向远方延伸……冬耕冬种时节,走进水头镇南湖社区的大片农田,田间地头人欢机忙。与以往的景象不同,从前一块块“巴掌田”“补丁田”被抹去了高低错落、大小不一的田垄界限,化为一眼望不到边的“方块田”“高产田”。自此,南湖社区6234亩土地喜提了一个新“身份”——高标准农田。
趁着晴好天气,南湖社区南湖村的农户正在使用无人机施肥,看着“田成方、路成网、渠成行”的良田新景象,欣喜不已,即使作物才种下不久,心里却有了底气。“以前的地都是小方块,这里一块,那里一块,种地不方便,种的人少了田自然也就荒了。现在小田改大田,配齐水利设施,灌溉排涝不用愁,种植管理能做到机械化,种植成本也降低了。”
据了解,由于历史遗留问题,过去该社区耕地虽然田块多,但每块田的面积小,较难实现集约化、规模化种植,制约了农业现代化发展。为最大限度提高耕地利用率,保障粮食安全,水头镇通过土地流转、推进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进一步改善南湖片区土地种植条件,让耕地小变大、坡改缓,配套田网、渠网、路网,实现宜机作业、可灌可排、旱涝保收,为高产丰收夯实良田基础。
随着水头镇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示范项目的建设,南湖村、宝溪村等8个村的农田发生了改变:因地制宜优化农田布局,整治田块面积2047.22亩,形成每块约15亩的格田;完成田间道路5.3公里,农用机械都能直通地里;建设灌排渠道17公里、新(改)建泵房14座、埋设高效节水管道4.2公里、建设生态沟渠1.5公里,解决了农田灌溉问题。
“高标准农田‘高’在农田质量高、产出能力高、资源利用效率高。”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相关负责人介绍。项目完工后,该农田整体灌溉保证率达98%,道路通达率达100%,预计年新增粮食生产能力190吨。在建设过程中,除了改良土壤740亩,还同步建起农田数字化工程,其中包括虫情、土壤墒情、苗情、农业气象监测等,让农户能够随时监测作物生长环境,针对不同的农时农情进行日常管护,以规模化、机械化、科技化的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体系,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在建设高标准农田中,南湖社区还注重与乡村振兴项目相结合,统筹考虑田、水、路、林、村等要素,由田园小火车串联起共富服务中心、花溪步道、彩稻花田等南湖社区万亩田园项目打卡点和该片高标准农田,全域整体推进各生产生活要素提升改造,提高项目区基础设施配套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打造集中连片、高产高效、生态和美、农旅融合的现代化高标准农田示范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新平阳报”、“平阳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平阳新闻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