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平阳网  ->  频道中心  ->  文化文学 -> 列表

我的“残疾人生涯”

2023年11月29日 10:33:59 来源:平阳县融媒体中心

  本网讯(作者 钱文容 编辑 王秀华)十月初的那个周末,秋日朗朗。结束半日的下村工作后,在乡村的石头路上,我归心似箭,脚猛地向左一崴,随之而来的是一阵剧痛。我本以为只是三两天就能痊愈的扭伤,没想到却是长痛百日的骨折。这双脚曾带着我日行万步,周跑数十公里,曾经领着我挑战一个又一个的运动极限,它是何等的任劳任怨,又是何等的坚强。出事的时候,它的主人穿着并不合脚的高跟鞋。现在,它虚弱地肿胀着,乌青着,疼痛得不能着地。走、跑、跳,这些寻常的动作,刹那间成了往事。从此,左脚第五趾骨基底部那条长长的裂缝拉开了我的“残疾人生涯”。

  从此,从家到单位,从单位到家,我的日子过成了两点一线。当然,这两点一线还得倚靠拐杖来完成。我天真地以为,只要拄上拐就不会影响工作。可就上下班的那几步路,腋下却被拐杖伤得千疮百孔,以致上臂稍有动作便酸痛无比。随着拄拐日子的增加,我渐得一些技巧,比如稍微缩短拐杖长度,在拐杖顶端套上腋窝海绵套,状况便会改善许多。看来世间万物,相处起来都有个磨合的过程。

  到考勤打卡点要穿过十来米的门诊走廊。像我这种一到人群中就会被淹没的路人甲,却成功吸引了候诊者的视线。他们的目光齐刷刷地对着我,看着我签到,目送我左手扶栏杆,右手顶拐,一步一步地迈上二楼的台阶。是好奇?是同情?还是某种意义上的“同病相怜”?我做梦也没有料到,某年某月的某一天,自己竟然以这种方式成为焦点。这中间不乏有好心人,可与拐杖不断磨合后,它成了我行走时最可信任、最得心应手的左膀右臂。

  因为受伤,我和亲人的寻秋之约“流产”,钟爱的摄影课、茶艺课叫停,一言不合就约下午茶成了奢侈。我失去了和秋天深情拥抱的机会,休息日只能呆坐在客厅里看阳光在墙上蔓延又消失,抑或移步到阳台,望着瑰丽的晚霞消沉在茫茫夜色中。我希望时间过得快点再快点,直接跳过打石膏的六周,跃过伤筋动骨的一百天。可时间怎么可能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呢?它始终以不变的速度在流逝。伤后四十天,我复查了X光,骨折线从清晰变模糊,但离消失还是遥遥无期。于是,我只能在不断的期望和失望中等待着能正常行走的那一天。与时间讲和,与疾病斗争、和解是每个普通人一生的必修课。

  “吃饭啦!”每到午餐时间,微信里总能看到这温情的三个字。我知道,我的好同事、好闺蜜此时已经从科室到食堂来回三趟,两菜一汤,米饭、筷子已全然备好。我们一起吃完饭后,她又得跑一趟,把碗盘送到一楼的食堂。为了避免我上下楼梯的麻烦,她不知道添了多少麻烦。而她从没有一句怨言,说这是加强运动的好机会。

  同科室的伙伴们主动承担了那些要站着干的活。缺少工作必需品的时候,只要我一声呼唤,他们便会第一时间递过来。那张供我翘脚的凳子,也总是由于她们的帮助,同我如影随形。她们照顾我,迁就我,宠着我这个“残疾人”。我能安然坐着工作,和她们的默默付出息息相关。

  给患者做检查时,不时有眼尖者发现我那五花大绑的脚。她们热心地告诉我吃什么好得快,某老中医的草药能加速康复等。

  由于缺席工会兴趣课,好友拍下全部授课内容,并把老师的语音总结成笔记,全程无间断分享给我。成年人听课很难做到数小时心无旁骛,而为了帮助我,她全力以赴。

  同事及好友的暖,熟人或者陌生人的善,以及家人的爱,冲淡了我不能自由行走的烦恼。人的一生中,无论经过老、弱、病、残哪一样,都会对生命有新的认识。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我经历过“痛”,更能感同身受病人的“痛”,也更能领悟“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这句格言的意义,从而对这个世界更加宽容与柔软。

网络编辑:谢天涯

我的“残疾人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