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平阳网  ->  频道中心  ->  文化文学 -> 列表

云岭亭

2023年09月16日 11:25:54 来源:平阳县融媒体中心

  潘孝平 编辑 王秀华

  水头盆地四面环山,其西蒲尖山尤为巍峨。蒲尖山系南雁荡山之支阜,山势自西南逶迤北上,岭脊绵延,横接半天,成为一道天然的屏障。岭上时常云雾缭绕,故名云岭。云岭与山门梅岭遥遥相望,中间隔着凤卧垟头小平原。古时云岭上有一条山道,是进出山门、晓坑、怀溪等地及文成、泰顺、瑞安诸县的陆路必经要道。

  

南雁风光 张孟 摄

  

  云岭古道呈东西走向,东连水头章岙村,西接凤卧蒲山下。山道陡峭,长二里余,宽一米许,路面用块石砌筑而成磴道。磴道两旁多枫树,不高,但很粗壮。岭头比较开阔,有一路亭高踞岭背,乡民习称云岭亭。北港之野,路亭数不胜数,然载入文献的鲜少。云岭亭凭借独特的地位而著名。民国初邑人周喟所编的《南雁荡山志》载明:“云岭亭在四十六都云岭。”

  云岭亭原先是一间茅寮,在云雾山中迎来送往行道迟迟的过客。乡民途经于此,载饥载渴,无人在意这是一百年还是一千年的存在。茅寮下歇脚,再赶路,是人们心头的执念。岭头来风急,风吹草动,茅寮不时受卷损,人不堪其扰。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有刘姓乡贤倡捐新建木构凉亭,逾月竣工。亭子青柱黛瓦,依崖而立,三开间,左右间设座槛,并置凉茶于中间,以供行人解渴。此举在十里八乡广受赞誉,平阳知县徐恕闻讯,欣然为之题联:“止渴何须望梅岭,留行暂且坐蒲峰”。是的,坐在凉亭里歇一歇脚,看一看四周林木荟蔚,群山流岚,这对于疲惫的行者也是一种宽慰。

  时光荏苒,日复一日的风吹雨打,三十年后的云岭亭日益破败,几近圮废。乾隆五十七年(1792),山门街国学生徐盛杰带头捐资七十仟文、其弟徐盛仰捐资伍十仟文,主事修葺云岭亭,时平阳知县朱泰曾捐俸银十两,以助善行。徐氏兄弟不辞辛劳,鸠工庀材,在原址上扩建而成五开间连廊茶亭,并襄助香灯茶资良田六亩三分,山园二碽。由是,云岭之上,廊亭飞甍画栋烟霞里,这一抹亮色装点了山光,一碗清茶抚慰了人心。五十九年(1794),赵黻到任平阳知县后,为褒奖徐家人再造云岭亭之功德,特赠“普济高怀”匾额,并为茶亭撰写了一副楹联,联曰:“流水高山伯牙曲,茂林修竹永和年。”

  在靠一双脚出行的农耕时代,路亭是不可或缺的。亭者,停也,是供旅人途中遮荫避雨,稍事歇息之所。云岭亭的二度兴建,得到了平阳三任正堂的器重,有的捐俸银,有的送匾额,有的题亭联,这在平邑他处是罕见的。譬如宋时的青街睦山亭、元季的泾口寿安亭、明朝的穹岭梯云亭、清代的闹村龙凤亭等诸多路亭都不曾有如此待遇,足见云岭亭分量之重。

  遥想当年,云岭上东来的、西出的人络绎不绝,云岭亭排闼迎人。亭子里有拎着鸡蛋瓜果兑钱的,有挑着番薯柴爿求售的,也有拔牌算命担货郎,不论认不认识,大伙坦然坐在同一个廊檐下,一边吹着清风,一边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男子大抵喜欢聊市场行情、时政新闻之类的话题,女子通常聊柴米油盐、家长里短的事儿,只有那穿汗衫、肩膀通红的掮杉客很少搭腔。掮客一撂下木杖,席地而坐,随即从裤腰带里抽出竹烟管,猛吸着旱烟,又深深地吐出来,那情形仿佛要把一路来的疲惫吐个干净。当云岭脚下石筠寺古刹那一通沉雄的鼓声传到岭头时,亭子里聊得正欢的人这才收住话匣子。哦,天不早了,是该继续上路了。于是,大伙各自分道东西,云岭亭归于平静。每逢农历三六九章岙牛市日,周边村落的牛倌前来赶集。那三三两两的耕牛慢悠悠地走过云岭亭,岭道上便传来一串串“橐橐”的牛蹄点石声,还不时有悠长的“哞哞”声漫过亭子,整条山道显得格外有生机。

  云岭亭里不只有乡野见闻,也曾见证过令人血脉偾张的雄壮场景。那是1938年3月18日的早晨,霞光万道。粟裕率五百红军挺进师战士集结凤岭,即将奔赴抗战前线。壮士们出山门,气冲霄汉下梅岭,军旗猎猎过垟头……从此往后,云岭亭里“抗日”“打鬼子”成了热门话题。当有谁掏出一张《平报》,亭子里的人便围坐在一起,听讲粟裕深入日军敌后作战的捷报。再后来,乡民津津乐道粟裕将军在解放战争中出奇制胜的神话。

  白云苍狗,青山依旧,只是云岭亭今已非。1957年3月,詹家埠至山门公路开工建设,当年高峻的山道被铲削,云岭亭因坐落于交通要冲,被拆三间。自从公路开通之后,步入汽车时代的乡民风驰电掣过云岭,很少有人驻足岭头了,云岭亭成了离群孤鹤,开始门庭冷落了。有一种留恋叫路亭,每一轮西进山门、怀溪,我习惯地在中途停一会儿车,喜欢到云岭亭里坐一会儿,也许这就是云岭亭情结吧!

  今天,我再度造访云岭亭,眼前所见的已是2002年的建筑了。亭子两开间,平顶,呈方形,钢混结构,系原亭主后裔刘云山及山门街徐氏后裔徐焕舜联袂兴建。亭子不大,但清爽,有底蕴。一块匾额居中高悬,两副老对联镌刻于南北亭柱,三通石碑一字排开竖立亭侧,如此丰富的内涵让我流连。闲坐云岭亭,我想见遥远的年代乡民在岭道中忽值滂沱大雨奔走茅寮的狼狈,想见二百多年前乡民顶着烈日造亭的艰辛,想见父母官挥毫泼墨题联时的那一份畅意。而今,从功用的角度来看,云岭亭似乎完成了历史使命,但从人文维度而言,云岭亭的生命周期一直在延续,因为这座有故事的亭子是一方人慈心善举的一道人文景观。

网络编辑:张超霞

云岭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