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平阳网  ->  频道中心  ->  快讯 -> 列表

和美乡村 未来可期!“千万工程”实施20周年回顾之三

2023年09月08日 14:30:43 来源:平阳县融媒体中心

  本网记者 柯梦 编辑 周启来

  暑气初敛,清秋将至。

  昆阳镇湖屿村,茁壮成长的稻禾与路旁黄花栾树相映成趣;沿河2米宽的游步道上,幼童们追逐、嬉闹;村办公楼前的LED大屏幕上,“乡村大脑”的管理数据在不断跳动更新……

  日前,在市农业农村局公布的乡村建设“三基三主”基层组织优秀案例名单上,昆阳镇湖屿村赫然在列。该村以党建引领,以数字赋能,深化基层治理,让村庄治理更加规范化、便民化、精细化和常态化。

  “千万工程”落地平阳的20年来,平阳以全域整洁为基底、以示范创建为引领:农旅融合,凸显颜值气质兼具的特色村落;生活圈便民化,重塑宜居宜业的现代文明乡村;古村落“守与变”,回归涵养乡土情感和精神自信的家园……不断探索和美乡村建设的新路径。

  农旅融合

  特色村庄颜值气质兼具

  今年夏天,被誉为“浙南龙虾第一村”的昆阳镇湖屿村,以一场龙虾音乐节,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驻足。但最早让群众熟知的,还是该村围绕党建引领整体智治,以数字赋能深化基层治理的“新派”做法。

  

  

  先行先试打造“云上慢村·数字湖屿”应用,率全市之先打通“省市县镇村”五级数据平台,打造可视化、可研判、可复制的“乡村大脑”,积极探索“红色微网格”数字化运行,量身打造“百姓码”……随着一系列看似与乡村没啥关系的数字举措不断落实,小小村庄做到了“办事不出村、服务进家门”。

  “我们村每户村民都有一个专属‘百姓码’,用手机扫一扫就能看很多内容。”湖屿村党总支书记严忠岳说,户主扫码,可查看网格联系、村情动态等;乡村管理者扫码,可按权限跳转进入‘浙政钉’等治理端,完成救济帮扶、人口管理、网格走访等不同场景信息查录。

  此外,该村立足当地资源,以“特色慢生活旅游村庄,艺术与自然融合的山水风貌”为落脚点,推进“山林田湖一体化”美丽样板打造。引进稻虾基地和哈林野奢卡丁车项目,村两委带头克服引进过程中的各种难题:譬如,申请土地补贴,促成整村土地顺利流转;针对小龙虾育苗难题,带队开展技术攻关等等。“村集体通过基建和山林资源入股分红,能带动村集体增收超50万元。”严书记笑道。

  自省市部署开展未来乡村建设工作以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按照“一统三化九场景”的建设要求,围绕“三基三主”建设重点,高标准谋划启动全县17个未来乡村建设,涵盖342个项目,总投资15.9亿元。目前已创成省级首批未来乡村1个,第二批未来乡村2个,市级未来乡村5个。

  打好“农旅融合”牌的也不止湖屿村,像鳌江镇的书阁村、岭根村,结合当地自然资源,打造出环境幽雅又保留村庄历史风貌的“快乐老家”。如书阁村“吃、住、游”一条龙服务的农旅融合发展路子,让田园变景区、农家变客舍;岭根村的“山水间”“云水谣”民宿和“云顶天池”游泳池,“赏、吃、玩、宿”乡村生态一日游,让村民和游客都能其乐融融。

  惠民便民

  打造幸福生活“甜甜圈”

  76岁的周垟村村民缪大爷罹患糖尿病数年,备受“慢病”折磨而自我管理效果不佳。在前几个月时间里,他加入周垟村线上线下联动的数字智能化慢病管理中心,不仅血糖控制住了,用药也比以前省钱了。“在家门口就实现了方便就医,真好!”缪大爷觉得很欣慰。

  

  

  近年来,周垟村以“千万工程”建设为契机,建成多个医疗、养老、育蒙、志愿服务等幸福场景,聚焦“一老一小”,完善“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体系。比如,精心打造的数字智能化慢病管理中心,建立智慧健康管理体系,能运用大数据为村民提供更加精准便捷的健康服务,让众多像缪大爷这样患有“慢病”的村民受益匪浅。

  与此同时,在凤卧镇内塘村的老年食堂,每天前来就餐的老人们坐了满满4桌。大伙吃着热气腾腾的午饭,有说有笑,热闹得很。村民施大爷仔细夹完碗里最后一粒饭,又把汤喝了个精光,才舒畅地打了个饱嗝:“吃得好,又方便,干完农活回来就能吃上热乎饭!”。

  “每天的菜都有合适的营养配比,性价比高,大家都很满意。”内塘村党委书记廖文善表示,如今村里大部分老人吃饭难的问题都得到了解决。这些实实在在的便利与近在咫尺的幸福,大大提升了山区老人的生活品质,折射出乡村发展的温度。而这样的老年食堂,我县已经建设并投入使用87家。

  按照未来乡村多跨场景要求,全面加快补齐农村发展民生短板,是我县当前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通过完善党群服务中心、邻里家园、数字服务等功能配置,叠加教育、健康、养老、文体等高品质公共服务,建好20分钟医疗圈、15分钟养老圈、15分钟健身圈,打造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弱有众扶的幸福生活“甜甜圈”。

  依老卖“新”

  古村落越变越“年轻”

  完成了为期5个多月的主体修缮改造后,位于山门镇大屯村的北上那年·民宿,即将进入内部装修阶段。民宿的前身,其实是村里几栋老宅子,久无人居、年久失修。2022年,大屯村被列入浙江省第十批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重点村后,启动了老宅子改造工作。

  

  

  修缮一新的民宿,粉墙黛瓦,庭院铺满青色地砖,半人高的围墙由鹅卵石堆砌成。周边竹林茂密、环境清幽,四好农村路一直通到村口。“我们用的是砖混结构,装修用料选自上好的杉木,整体仿古风格和山区风景很协调。”大屯村党支部书记郑学局介绍,这些小额工程,村里通过招投标方式来招募承建人或单位。

  村里不少老手艺的工匠人,也参与了民宿的修建。“用什么木头、窗格做多大,我们了然于心。”60多岁的木匠张师傅说,凭借老手艺,实现家门口就业,也帮助家乡越变越美、越变越“年轻”。

  目前,我县保存较为完整的历史文化(传统)村落有15个。近年来,相关部门高度重视古村落合理保护开发,激活发展新动能。严格按照“保护为先、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把历史文化(传统)村落的保护利用作为推进和美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目前,已累计完成2个国家级传统村落建设,建成5个省级历史文化重点村和13个省级历史文化一般村,另有1个重点村和1个一般村保护利用项目建设正有序推进。

  “我们通过改造,唤醒沉睡的老屋,把它们变成撬动乡村振兴的活力之一。”县农业农村局负责人说,这些年乡村旅游持续火热,越来越多的人告别喧嚣的城市,回到宁静闲适的乡村体验慢生活。一幢幢长期无人居住的老屋经过抢修保护和合理利用,旧貌换新颜,转变为精品民宿、研学基地、农产品展销馆,为村庄带来关注和人流的同时,也为一地历史记忆和文脉传承提供了重要的空间载体。

网络编辑:雷鹏

和美乡村 未来可期!“千万工程”实施20周年回顾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