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平阳网  ->  频道中心  ->  文化文学 -> 列表

支宁纪事

2023年09月01日 10:13:28 来源:平阳县融媒体中心

  黄伟龙 编辑 王秀华

  65年前,在贺兰山下,黄河岸边,有一大批来自平阳的支宁青年。他们从雁山鳌水间走向那里的城镇、工矿、农场,把青春奉献在戈壁荒滩。

  

  

  1958年,随着宁夏回族自治区的成立、包兰铁路的通车及贺兰山煤炭资源的开发,石嘴山成了西北地区重要的煤炭基地。1960年,石嘴山市成立,成为宁夏回族自治区的一个区辖市,也是宁夏贺兰山煤炭资源开发和重工业生产的中心,汇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建设者。

  我的父亲黄兆镕和岳父章才克就是来自平阳的支宁青年,分别来自水头镇和藻溪镇。1959年,他们放弃水头供销社水果合作商店和吴家园水库建设工地的工作,加入支宁行列。章才克是共产党员,时年23岁的他,负责支宁青年从平阳到宁夏一路上的生活。65年过去了,他们把青春留在了贺兰山下黄河岸边,见证了祖国西北建设发展的历程。

  当年,他们从鳌江出发,渡过飞云江,沿着瓯江来到金华,坐上闷罐火车,历时半个多月来到黄河岸边的石嘴山。映入他们眼睑的是黄色的土地,是漫漫戈壁滩、高耸的贺兰山,是奔流不息的黄河。那里没有江南的葱郁、湿润,山林、海洋,而是漫天黄沙和干燥的空气,是南腔北调的汇聚地。

  在那里,他们要适应全新的环境和生活方式。当时的石嘴山(石嘴山市成立前称“石嘴子”)是宁夏、内蒙古交界处的一个商贸重镇,但面对突然到来的数万知青,几乎所有的基础设施和生产设施都要重新建设。住宿是就地取材的土坯房和土窑洞房,粮食以面食为主,水是地下水(就地打井),冬季要烧炕、烧炉子取暖。那里虽然四季分明,但冬季除了白菜没有其他蔬菜。年轻的他们不惧艰苦,克服困难,投身于火热的建设中。

  在原惠农县(石嘴山市成立后惠农县撤销)劳动了几个月后,他们进入了石嘴山矿务局第二煤矿。父亲进入第二煤矿保运队从事电工工作(辅助运输),后担任班组长。岳父则进入采煤队,从事煤炭开采工作,担任采煤队队长。

  生活的困难对他们来说只是身体上的苦,忍耐、适应下可以一天天生活下去,但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却是无法解开的乡愁。上世纪交通不发达的年代,从石嘴山到平阳要辗转近一个星期的时间。先从石嘴山乘火车到北京,需要一天一夜,很难在火车上找到座位,有时只能在过道上坐着;从北京转火车到杭州,又是30多个小时;从杭州转汽车经104国道到永嘉清水埠,需要一整天;从清水埠轮渡到温州安澜亭,到汽车南站坐长途汽车到飞云江;过江后,再到水头、灵溪、藻溪。尽管矿场上的规定是每四年可回乡探亲一次,但经济的压力和路途的艰辛使得他们望而却步。回家对他们来说实在很难得,要准备很多年才能回一次。一次来回需要一个月时间,往返路上就需要差不多半个月。然而,对他们来说,家乡在心里的距离又是那么近。每次离开家乡,他们都会带上大包小包——红薯干、紫菜、虾皮、鱼干、酒曲……只要拿得动,不管路途有多远多艰辛,恨不得把家乡熟悉的味道都带上。在那物资匮乏的年代,他们带回的东西也舍不得用、舍不得吃,只有在特殊的日子里才会用掉一点。

  煤矿是二十四小时不间断生产的,全年无休,因此工人的工作也按早、中、晚三个班次进行轮换,每半个月只有在晚班换中班的时候有一天的休息。他们每天要下到井下进行采煤和运输作业,时刻面临着冒顶、塌方和瓦斯突出(爆炸)的危险。那个时候,如果井下发生事故,井口的警报声就会响起。每当煤矿井口响起警报声的时候,都是矿工家属揪心的时刻,这意味着可能又有矿工遇难了,又有家庭破碎了。幸运的是30多年的井下工作,他们没有遇到大的安全生产事故,但工作中的磕磕碰碰是常有的,父亲就因工伤断了一截手指。

  几十年的宁夏生活,他们把那里变成了第二故乡,逐渐适应了那里的一草一木、风土人情。他们在那里落户成家,生儿育女。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带来的各地不同的风俗习惯在那里融汇。他们从打土坯盖房子,生火烧炉子、烧炕,到吃面条、吃馒头、吃辣,到说普通话……他们见过忽如一夜春风来的新绿,也见过狂沙漫天、暗无天日的沙尘暴;他们经历过秋高气爽、瓜果飘香的收获季,也经历过漫天大雪、寒风凛冽、风似刀割的严冬;更闯过“煤气”中毒的鬼门关。父亲就经历过“煤气”中毒,昏迷不醒,所幸清晨时被儿女发现。在一年年四季轮回中,他们顺应自然,适应生活,在黄河岸边的西北小城扎下了根。

  在30多年的矿场工作中,他们经历了三年自然灾害、十年“文革”、改革开放等历史阶段。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很多人受不了生活的艰苦,跑回了原籍,但他们走了过来,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从衣不裹食到基本温饱,从捉襟见肘到丰衣足食,从土坯窑洞到单元住宅楼,从每个月2两油、30斤粮到班中餐、商品粮的极大丰富。他们的经历与国家的发展紧紧连在一起。

  1993年退休后,随着子女的长大成人、成家立业,他们开始了幸福的生活。他们经常来往于石嘴山和温州之间,把过去无法实现的回乡梦变成了现实。随着改革开放,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石嘴山(惠农区)的城市建设也有了很大的变化:从一条街的小镇成长为拥有十几万人口的小城;原来的戈壁滩黄土地也披上了绿装;沿黄河岸边湿地建设了大型湿地公园……随着矿区煤炭的枯竭和宁东新的煤炭基地的开发建设,石嘴山原矿井停产,原来的煤矿采空区也全面覆绿,建设成了国家煤炭地质公园,石嘴山市也被列为国家第一批转型的资源枯竭型城市,城市建设、环境和产业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和转变。他们也在这种转变中感受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和生活的变化。

  如今,他们已年近九十,身体健康,都在宁夏安享着晚年生活。受近三年“新冠”疫情影响,那几年他们没有回乡,但是家乡永远是他们的念想,也是他们永恒的牵挂。

  两位老人的支宁生涯是数千平阳知青支宁生涯的缩影。当年许多像他们一样抱着一腔热血,响应国家号召去往西北的平阳知青已经为祖国的建设事业奉献了青春。他们中有很多人已长眠在贺兰山下黄河岸边,再无缘于雁山鳌水,无缘于四季青绿。

网络编辑:张超霞

支宁纪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