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平阳网  ->  频道中心  ->  文化文学 -> 列表

石公的前世今生

2023年08月30日 10:01:52 来源:平阳县融媒体中心

  本网讯(作者 林必广 编辑 王秀华)南雁镇岳溪村有一座木栈桥,桥侧有岩壁,北宋元丰年间温州知州石牧之曾题“石公”二字,后古人称其“石神”(石头契父)。岳溪村坐落在南雁荡山下雁溪上游岳溪干流。该地有两溪汇合,村落棋布,涧壑交错,密林纵深,十数道不同落差的瀑布悬挂于群山间。

  写石头契父前,先讲一下南雁。南雁荡山的开发始于唐代中期,盛于五代、两宋。唐宗室李皋任温州长史时,曾作《游南雁荡山》诗:“雁荡诸奇不可穷,石梁华表远凌空。乾坤谁道洞中小,日月曾从牖里通。词客墨苔观照耀,飞仙环佩听玲珑。何当偕得缑山鹤,驾入嶙峋翠几重。”

  《方胜览》载:五代时高僧愿齐“闻平阳明王峰顶有雁荡,天晴则钟梵相闻”,遂“杖锡寻访,结茅其间”。吴越王钱氏“因建普照道场,尽以平阳一乡之赋赡之”。北宋时建会文阁,一时人文荟萃,儒、释、道遗址四布,摩崖石刻碑记林立。

  岳溪在那时起即有庵堂,据传分别为内庵和外庵,内庵的遗址在陈家厝坑边,外庵的遗址在岳溪村老厝片(新中国成立后出土了很多石磉、石槛)。庵堂共有一百多亩水田,旱地无数。时朝庭以佛教敦化愚民,故百姓多信奉佛教,除春种秋收外,余时多入庵庙修禅诵经。

  相传,北宋元丰年间温州知州石牧之与内外庵师太有佛缘,每年会去拜谒,但那时外庵至内庵必经的石门潭头木栈桥还没过溪磴埠。有一年发大水,木栈桥被山洪冲走,庵堂只好化缘重建。石知州闻讯拨府银襄助。木栈桥宽1.3丈,长3.3丈。落成后,石知州拨冗到场祝贺,并指着左岩壁说,此处乃石神也,随手拿出笔砚,在木栈桥左岸岩石平坦处题“石公”二字,落款“元丰二年圣咨己未春敬立”。遂焚香祭拜,祈保木桥永驻,以免遭风雨洪水之祸。石牧之走后,庵堂聘人镌刻。说来亦奇,此后数十年木桥未曾被洪水冲毁。石公的故事代代相传,后有心人垒叠卵石为像,以便祭拜(在我印象中,并未有香炉、石龛等,上香者多把香插在岩隙处)。

  岳溪林氏始祖自明朝崇祯末年迁自福建省漳州市龙海区。笔者曾咨询族亲,勘察现场,查询资料,得知吾族从始迁祖起即有拜谒石马的先例。林氏祖冢旁尚存石马遗址,石像栩栩如生,令人睹物思情。

  林氏迁到岳溪后不忘祖训。庵堂因明清战乱已无力缴纳田赋。林氏补缴田赋后,原来的庵田等尽归林家管业。因庵堂破败,香火萎靡,僧尼或从俗或出走,木栈桥也风雨飘摇,林氏族人几经修葺。道光至光绪年间,木栈桥不知毁了多少次。后来,村民改走隔仔湾古道和过溪磴步。木栈桥自然消亡,但遗留的石凹窟和石凹槽尚存,石公的传说仍方圆尽悉。

  石公到石头契父的演变。岳溪村人不管是林氏还是其他姓氏,为了孩子能健康成长,都有拜石公为契父的风俗。一是因为,封建时期生育风险高、医疗水平差;二是因为,古人面对灾害几乎束手无策,只有将希望寄托在虚妄的事物上;三是因为,拜契父靠的是人事关系和物质条件,没福的人不敢轻易认契子,拜石头则省事多了,只要点炷香,烧点纸帛,祈祷完毕放鞭炮,不管石公同不同意,即算确定了关系。有了石头的保佑,他们相信孩子能逢凶化吉、健康长大,家庭亦能愈来愈顺。故不用排资论辈,他们有恙无恙都喜欢拜一拜石公。渐渐的,新婚夫妇怀不上孩子或求男求女也去祈拜;孩子满月会送石蛋蛋;求婚择偶、创业求财也去拜;上学、谋职也去拜……

  唐三郎的产生。大概十数年前,有好事者两三未经考察,也不谙石公的来历,听了道士(俗称师公)一面之词,辟庙塑神像称唐三郎即石头契父。然该唐三郎并非当初的石公。

  石门潭头的石头契父是岳溪的文化特色。石头,作为人类对混沌的感知媒介,已经深深积淀在人们记忆里。它之所以在人们心灵中获得生机,从顽石变成灵石,是因为它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网络编辑:谢天涯

石公的前世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