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平阳网  ->  频道中心  ->  文化文学 -> 列表

七月七

2023年08月22日 10:16:26 来源:平阳县融媒体中心

  本网讯(作者 徐诗容 编辑 王秀华)传说每年农历七月初七的晚上是牛郎、织女相会的时间。有人说,这天是中国的情人节。

  本地有句民谣:“七月七,巧食风消杂麦麦。”“巧食”是用糯米磨成粉,掺入红糖拌匀,加猪油制成的甜饼,其形似口舌。另有一种是放在油里煎过,撒上芝麻的饼条,叫“麻巧”。“风消”,又叫“玉兰片”,也是用糯米和糖制成的。糯米粉先加食用色素,炊熟揉韧,做成半寸多高、一寸来宽、一尺多长的“年糕”,经自然风晾干,再刨成薄片,放入油里炸脆捞起。其形扭曲,似“S”形薄片,形色美观,香脆可口。“麦麦”即佛豆(蚕豆),炒熟后松脆美味。

  故乡有习俗,女子出嫁后,到了七月七,娘家都要早两天买来西瓜、巧食、“风消”、佛豆等送去。这些食物有多子、多孙之意。把它们装在礼篮里,送到女婿家,称“送七月七”。

  乞巧节之夜,案上陈设巧食、瓜果。大家要望空祭拜,还要面对织女星,以五色丝线竞穿绣花针,名曰“乞巧”。“巧”是灵巧的意思,因为织女手巧,老百姓便以此活动向她乞得“巧”来,以使人更加聪明。这也是老百姓们崇尚勤劳、追求智慧的表现。孩子们则要将端午节系在手上的长命线剪去,用它绕扎巧食,抛在屋脊上,名曰“换巧”。据说,这些屋脊上的巧食是让喜鹊衔去搭鹊桥渡牛郎、织女时吃的。民间还有一则传说,七月七以后的喜鹊,头部羽毛脱落了,是因为搭桥的缘故。据《东瓯百咏》作者郭钟岳先生说:“孩儿击瓦相乐,以庆其会,叫敲瓦铃。”有诗云:“七月七日夜正中,儿童击瓦声咚咚。针穿欲绣天孙锦,换巧须移造化功。”

网络编辑:谢天涯

七月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