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平阳网  ->  频道中心  ->  文化文学 -> 列表

老蒸笼

2023年08月09日 09:22:12 来源:平阳县融媒体中心

  谢锦芳 编辑 王秀华

  记得旧时县城北门横街有一间制作蒸笼的店铺。店主姓缪,大家都称他缪师傅。制作蒸笼是一门精细的手工活,制作者必须心灵手巧,有匠心。

  

  

  缪师傅用的材料是茅竹。竹料的大、小、粗、细都要符合一定标准。取料后,他先将其劈成厚一厘米左右的竹片,两面刨平;然后,将竹片放在火炭上,一边烘烤一边使其弯曲成圆形;再用藤条在其衔接处固定。被固定成圆形的竹质半成品作为边沿,底部用竹片以横、竖方向交织成“簚垫”,即成笼屉。根据客户要求,缪师傅将蒸笼设计成多层(屉),每层之间留一个“衔头”,以便于笼屉之间的叠放,还可以减少蒸汽泄露。最后,将制好的蒸笼盖盖上,就是完整的竹蒸笼了。

  记得上世纪六十年代,国家正处于困难时期。统销户口粮凭粮票供应,按规定比例搭配三分之一地瓜干(番薯丝)。为了改善主食口味,长辈们开动脑筋,设法将地瓜干磨成粉状,然后制成番薯丝馍糍当正餐食用。

  当时,缪师傅已转业,在平瑞运输社工作,因工作积极,担任该社副主任。我们是同事关系。我听说他有制作蒸笼的手艺,便要求他替我做一副三屉的蒸笼,用来蒸番薯丝馍糍。

  才几天工夫,他就挤用业余时间,利用家中的工具和材料,做好蒸笼送给了我。我按市价付了费用。那段日子,我正是用这个竹制蒸笼蒸的番薯丝馍糍度过了粮食供应紧张的艰苦岁月。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艰难的日子也逐渐远去,竹蒸笼被我保存了起来,成了家里的“古董”,成了我的记忆,成了我的乡愁。由于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我们如今看到的早点店的蒸笼多数已非竹质,而是用不锈钢制作。

  虽然我已过上吃饱穿暖的小康生活,仍时刻不忘缺粮时的艰苦,不随便浪费一粒粮食。我深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含义,更明白“粮食是宝中之宝”的道理。

网络编辑:张超霞

老蒸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