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畅 文/摄 编辑 王秀华
只要不是暴雨天气,每当凌晨四五时,山门平西路菜市场路口和山门信用社路边总会出现一批笋农。他们每天都要赶时间来占摊位,呈一字形摆开,趁八九点钟城管人员上班之前把笋卖光。
这些笋农大都是妇女,也有一些老人。他们提着装满竹笋的篮子,笋头一律朝外,笋壳外面一律涂上黄泥巴,证明自己的笋都是刚从山上挖来的,都是特别新鲜的。其实,这些笋往往都是头一天下午挖好的。笋农的人数虽然不多,但他们几乎一年四季都会出现在这里兜售,好像春夏秋冬都有挖不完的笋。他们分别来自周边的村落,比如旺庄、乌庄、坑东、下路堡、大岭脚、磨石山、石牛坑等。有时候,晓坑、怀溪也会有笋农过来兜售。
曾经有一位东屿的笋农告诉我,他靠挖笋、卖笋及其他农作物的零星收入,一年四季下来估计能赚好几万,供家里两个孩子读书绰绰有余。我从有经验的笋农口中得知,正常情况下,一亩竹笋的年产量是比较高的——春笋约有2800斤,因为春季雨水多,竹笋生长旺盛;冬笋为2000至2500斤,冬笋露土比较少,难以发现。新鲜竹笋的市场价格大约在8元/斤,干笋在22元/斤。以最低年产量2000斤/亩来算,亩产值在16000元左右,除去种植成本2000元,一亩笋利润约为14000元。对于普通农家来说,挖笋卖笋的收入也是比较可观的。
山门笋农是一个既普通又特殊的群体。他们中有不少留守老人,很多人生活艰难,居住环境差,或承担着繁重的体力劳动,或担负着抚养、教育孙辈的重任,甚至遭遇排斥,闲暇时无处可去。
挖笋是一件体力和脑力活,不懂挖笋技巧的人,就算到了竹林也会空手而归。上山找笋、挖笋要起早贪黑,要忍受风吹雨打,特别是蚊子的叮咬。
笋是竹的嫩芽。它们从土里钻出来,呈现出白色或淡绿色的圆锥形。挖笋必须用锄头或铲子,在笋周围挖开一圈土,然后用力拔出。这是一项细致而耗时的工作,有时候笋会藏在草丛或灌木中,不容易发现。要是不小心把笋弄断,就不能卖了,做成笋干或自己吃。
为了让自己辛辛苦苦挖过来的笋能卖个好价钱,他们每天都要起早贪黑,用布满老茧的手,一锄一锄地挖土刨泥。每当挖到优质的笋,他们都会心花怒放,期盼着能卖个好价钱。这样的优质笋,他们自己是压根舍不得吃的。
春笋,顾名思义,就是在春季上市的竹笋,一般在每年的2月份到5月份挖掘。常见的春笋品种有毛竹笋、雷竹笋、剑笋、楠竹笋等。我们常说的“雨后春笋”是破土而出的。在采挖春笋的时候,挖笋人可以看到露出的笋尖。春笋是可以长成竹子的。它的外形偏细长,内部包裹的笋肉洁白光润。刚破土的春笋才更鲜嫩,而破土以后,其内部就开始纤维化,口感随着破土时间的推移会越来越粗糙。
冬笋则是冬季上市的竹笋,一般每年10月份到次年2月初可以采挖。冬笋主要是埋藏在地下的毛竹笋,通常是没有出土的毛竹笋的侧芽,不能长成竹子。它们埋藏在土里,地面上是很难看到踪影的,所以只有挖笋的熟手才能准确找到位置。有经验的笋农看准地面微微隆起的裂缝,才有可能挖到笋。
与春笋相比,冬笋外形矮胖、粗壮。冬笋更珍贵,因为物以稀为贵。首先从价格上就可以判断出,冬笋的价格为每斤十几到几十元不等,春笋的价格则不超过十元。现在的笋价则在八九元每斤。当然,笋的价格也跟地域有关。冬笋的生长需要漫长的积累,吸收更多的精华,而雨后的春笋,可以说是一天一个样,产量比较高,所以春笋经常用来制作笋干。
笋是大山馈赠给人们的一道美味,具有低脂肪、低糖、多纤维的特点,不仅能促进肠道蠕动、助消化、去积食、防便秘,还有预防大肠癌的功效。笋含脂肪、淀粉很少,属天然低脂、低热量食品,是肥胖者减肥的佳品。养生学家认为,竹林丛生之地的人们多长寿,且极少患高血压,这与经常吃笋有一定关系。
记得有一年谷雨过后,朋友约我去乌庄挖笋,那是我平生第一次去山上体验挖笋。挖笋的确是一门技术活。我是十足的门外汉,就算我的脚趾头踩到了笋尖,也不知道那就是笋。
我到了竹林里,分不清竹子的雌雄,看不懂竹枝的朝阳朝阴,不晓得地上的竹根走向,搞不懂哪些裂痕代表笋即将破土而出,就是傻乎乎地跟着别人在竹林里瞎转。
好不容易找到一棵笋,我费了好大劲,挖到了五六厘米深,就兴冲冲地把笋截断。有经验的人走过来一看,笑着说:“你这是挖笋吗?你这是在掐尖呢?你信不信我挖下去还有五十公分(厘米)的笋埋在土里。”果然,我手里的笋还不到他挖出来的六分之一长。
这些为数不多的山门笋农个个倔强、勤劳。他们起早贪黑,苦在其中,乐在其中。他们背后都有一个酸甜苦辣的故事,只要去贴近他们,就会挖掘出许许多多感人肺腑的故事。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新平阳报”、“平阳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平阳新闻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