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洪玉畅 编辑 王秀华
1977年初,十二月廿四早上,黑龙江省梧桐河农场作业站上空乌云滚滚、寒风刺骨、白雪茫茫。突然,站部里传来一阵阵惊呼声:“锦标煤气中毒了,哈拉煤气中毒了!”呼声犹如电波在无垠的大地上传播,站部领导和同事们迅速从四周赶来。大家都围在陈锦标平时工作、生活的统计室土炕边。“锦标,锦标!”“哈拉,哈拉!”“你醒醒,醒醒啊!”可是,这个勤奋工作、热情善良的南方青年再也醒不过来了,他把青春献给了北大荒,献给了梧桐河。
陈锦标,1946年生于上海,小名“哈拉”,少年坎坷。母亲陈剑秋,1955年带领萧山人艺越剧团到平阳。剧团在平阳落户,更名为“平阳县越剧团”。陈锦标母亲任团长,当红生角,家喻户晓。1962年,盘踞台湾的国民党军队窜犯大陆,派飞机沿海骚扰。他们一家随剧团家属到山门住了半年。不久,才小学毕业的锦标就去温州小南门一家锅炉厂当学徒工,1965年去平阳半山庵茶场插队。茶场因土地纠纷解散后,锦标只能在家待业。
1969年6月,我县动员知青支边。锦标母亲得到消息后,说:“阿标啊!你是家里老大,家里的情况你也清楚。妈妈剧团被迫解散,只能在旅馆当服务员。我们一家六口,你二妹、三妹又是残疾人,靠我和你大妹的微薄工资度日,你要替家里分担。本来像我们这样的家庭,你不需要下乡支边的,可家里的现实情况,如果你想得通,愿意去,我就向组织申请。”锦标知道,这些年“文革”,母亲身心受到很大打击。看到母亲疲惫的神情和眼里的热泪,他没有二话,肯定地点点头。见状,母亲擦去眼泪,拍了拍他的肩膀,转头就出去了。
6月26日,陈锦标跟100多名知青一起坐长途车去金华,再转坐火车去佳木斯,当天遇上金华发大水塌方,不得不掉头回家。6月29日,知青们又坐车去金华,再转火车到佳木斯。农场派船到佳木斯码头把他们接到场部。一路行来,就到了7月5日早晨。大家一下船,只见一望无际的大平原,几处土坯茅草房和接他们的马车、卡车、拖拉机,很是萧条。
到了场部,他们被分到各自连队和作业站。后来才知道,梧桐河农场是黑龙江省建设的第一个劳改农场,有耕地1.14万公顷,主要生产水稻、玉米、大豆。陈锦标这一批知青被分到了梧桐河农场第三分场。这个分场有四个连队和一个工作站。他和其他42名平阳知青被分到作业站。这里都是旱地,种玉米、大豆。不到半年时间,这批知青先后被调到分场和其他连队,只有戈秋明留在作业场。戈秋明出身医生家庭,子承父业,后来在医务室任站医。
陈锦标先是被调到二连。平时有空,他就埋头练钢笔字,还经常去队友处和场部借书看。一些队友不解,问他练字、看书在这里有什么用?他总是笑着说:我是个小学生,如果不努力,会对不起“知青”这个名称!后来,他不但练出了一手好字,还能帮别人写点东西。
陈锦标有文艺细胞,那还得从总场搞现代戏汇演讲起。1970年,在全国“革命样板戏”的热潮推动下,总场要求各分场排练样板戏参加汇演。分场领导非常重视,迅速成立宣传队,分场总支书记邵文士亲自抓。对这帮没有经过文艺训练的青年来说,这是个艰难任务。几经商量,分场决定还是排演“革命样板戏”京剧《红灯记》。开排第一天,乐队人员集中在大队部的小办公室里,按事前打印的曲谱进行练习。由于整个连队也只有陈锦标出身于戏剧世家,小时候跟着母亲在剧团长大,尤其是在县越剧团、京剧团改为文宣队期间,演“革命样板戏”期间,他都在场观看排戏,在鼓板师旁学打鼓板,所以他打鼓板是有模有样。这次,他就充当了鼓板师,成了乐队的灵魂人物。在他的鼓点指挥下,乐队很快就能做到整齐协调,与演员配合默契。后来,乐队在三分场的演出大获成功,接着到六分场等处巡演。戏到高潮时,还见到不少女同志在流泪。
由于陈锦标肯学习,又写得一手好字,便当了统计员。1974年底,陈锦标被场部派回作业站,任管理员兼统计,与一直在该站工作的同批知青戈秋明同事。考虑到离开工作站已四年,为了尽快熟悉工作,他主动向戈秋明请教,还积极深入到每个岗位,了解生产任务和生活情况,及时掌握工人们的思想动态。当时,工作站有130多个工人。他们大多是50来岁的老同志,来自全省乃至全国各地。有些人多少年也难见到家人一次,思想问题和实际困难不少。陈锦标除了丈量田亩和统计记工,还要花些时间跟这些工人交流。工作站知青只有他和戈秋明。有时,老同志有个伤风感冒,顾秋明作为医生,忙前忙后,尽心尽责。工人们有急事难事,陈锦标也义不容辞地帮忙,哪怕是写家书、写半年度思想汇报,他都有求必应。
锦标在作业站勤勤恳恳工作两年。腊月廿三晚上,强冷空气袭来,气温剧降,天寒地冻。当时中苏关系紧张,他们又地处边疆地区,有战备值班,值守电话就放在陈锦标工作、生活的房间墙洞里。他一边值守,一边做统计。夜深了,身上穿着棉袄还很冷,他放下手头的工作,请负责管理户外火炉子的老工人通了一下火,添了一些煤,就上床睡了。想不到他就这样永远醒不来了!
死讯传来,县知青办黄美东、昆阳镇张寿考,陈锦标母亲陈剑秋、叔叔张国华、姨丈陈松青、大妹陈哈妹火速赶往梧桐河处理后事。他们到佳木斯梧桐河农场办事处后,平阳知青林永秋负责接待。场方组建了场领导、站领导及相关人员参加的事故善后处理小组。林永秋具体负责对接和相关善后处理事宜。场部领导作了事故情况说明:因为加温,“煤气”从房间墙体漏出,致使锦标二氧化碳中毒身亡。场部对陈锦标的人品和在梧桐河多年的工作褒扬有加,并为事故给亲属带来的悲痛和家庭的困难表示歉意,确定参照因公死亡处理,一次性支付家属5000余元抚恤金,作为其残疾小妹的生活费(以每月15元计),另外行文给家乡政府劳动部门,落实一个劳动用工指标,以解决其妹就业问题。
45年过去了,梧桐河农场如今更是发生了历史巨变,交通四通八达,生活设施一应俱全,是个现代化农业生产基地,实现全产业链生产。陈锦标,你虽然过早离开了我们,但梧桐河支边友们会经常想念你,不会忘怀一起度过的日日夜夜。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新平阳报”、“平阳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平阳新闻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