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来欢 编辑 王秀华
老平师旧址坐落在昆阳镇平瑞公路旁,依着东门山麓而建。出了校门往西走不远便是昆阳镇,再朝北直行数十米左拐就到了白石街。在平师读书那些年,白石街是我最想去的地方,因为那里有我喜欢的旧书摊。
1991年秋,我入读平师时,学校已建有一座不错的图书楼。图书楼一直对学员开放,但我很少光顾,倒是爱隔三差五往旧书摊跑。之所以这样,一来,我喜欢自由,感觉图书馆氛围比较严肃、沉闷,而在旧书摊看书比较放松;二来,图书馆没有我特别喜爱的读物;三来,在旧书摊逛,能时常淘到价廉物美的心仪书籍。
记得当年摆在昆阳镇白石街路面的旧书摊约摸有四五个。每次来到摊头,我都会看到琳琅满目的书籍——古今中外各类体裁和版本的书都有,让人目不暇顾。在书摊上,能找到历史故事《隋唐演义》《薛仁贵征西》,志怪读本《山海经》《聊斋》,武侠小说《七剑下天山》《雪山飞狐》等,当然也有文史、名著类书籍,如《资治通鉴》《中国全史》《童年》《围城》等。还有跟师范专业相关的学习用书,如书法字帖《王羲之》《颜真卿》,美术画本《齐白石画谱》《张大千画谱》等,甚至还有手抄本、印刷本之类的古籍。
在那个年代,书价不比现在昂贵,一本正版的书最贵也就十来元,便宜的几元。旧书摊里也有很多正版,新旧夹杂,且折扣较多,顾客还可以跟书贩讨价还价。尽管如此,对于我这个来自穷乡僻壤的孩子来说,要到书店里购买正版读本并不容易。那时候,学校一个月提供给学生的伙食费就三十元(以菜票充值形式),家里每个月再寄来三四十元。合起来,学生平均一天最大花销也就两元多一些,除了购买饭菜,所剩费用仅能勉强支付生活必需品的开销,哪舍得去书店购买正版书籍呢?而我嗜好买书、藏书,所以只能去旧书摊碰运气,伺机“捡漏”。
年少的我,偏爱武侠小说和历史故事,每逢周末都习惯性到旧书摊逛一趟,选一两本喜爱的书,蹲在地摊旁津津有味地读着,往往一坐就是半晌。来旧书摊逗留的学生很多,其中有不少是平师校友。他们似乎和我的想法一样,一边翻阅一边寻思着淘些好书回去。而书贩遇到学生娃围摊观读,也绝不会催赶,反倒很喜欢,至于买与不买都没关系,至少可以增加人气,吸引更多的顾客。显然,书贩也知道,如遇到中意的书本,我们这些学生仔一定会顺手买回去,所以也乐得跟我们搭讪,套近乎。每每周末,我都不知不觉看到天渐昏黑,直至腰腿发软、摊主说要收摊了,才知道该回学校了。一路上,我的脑海里还在回味金庸、梁羽生小说里奇遇武功秘籍的经历和“降龙十八掌”里一招一式的精彩拳法,甚至还幻想自己就是那个风流倜傥的段誉或是武功盖世的张三丰。兴奋之余,我还想继续看,奈何书贩收摊,而学校图书馆里又找不到这类书籍,只好憋上几天再去旧书摊翻阅,有时候遇到看过的书已经出售了,只能暗自惋惜。不过对于这类书籍,我只是喜欢读,一般舍不得花钱购买。
由于常去旧书摊逛,一来二去间,我跟几个摊主都混熟了,尤其是与其中一个五十来岁的摊主特别熟。摊主姓李,我们都称之“李书贩”。他的摊点最大,书籍也最多。他晓得我喜好哪类书,每次都给我留些喜欢的读本。在他的摊点,我也买过很多“爱书”。如今,书架上还保存着当年在他书摊上买的书籍,有《瓦岗英雄》《水浒传》《苏东坡墨迹大观》《王羲之兰亭序》等。我至今依然清晰地记得那时买书的情景。当年我买书就像现在的人买房、买衣服一样,遇到心仪的书本,往往在摊头徘徊着,不舍离去。旧书摊时常会有“珍品”出现。一旦遇到便要及时出手,否则就会被其他买主“猎走”。我是个执着的人,看中的书总是非买不可。别看李书贩看着憨实,其实很精干,也很了解顾客心理。特别是我们学生娃的心理,他摸索得一清二楚。他会故意提高价位,再慢慢放低,直至对方报出的价格达到自己的目标价才答应成交,否则一直“咬定青山不放手”。我们也有对策,明明看中这个摊点的书,偏偏跑到另一个摊点逗留,时不时拿眼瞟着这边,揣测着摊主会不会呼喊自己,实在僵持不下,才咬咬牙,掏出自己平时省吃俭用省下来的零用钱。后来在固定摊点买多了,摊主也有意照顾我们学生娃了,或多或少会给一些优惠。
记得有一次,我淘到了一本《芥子园画谱》。这本画谱笔法清新、技巧高明,是学习山水画的好范本。刚好那段时间,美术老师在教授国画,所以我特别想买回来临摹。那时候,我跟李书贩并不相熟,所以他在价格上自然不会对我另加照顾。画谱标价五元,他卖我三元,其间一直咬着价位不放低。一开始,我出价两元,双方相持不下。由于我实在想买,拗不过“李书贩”,便提价到“两元五角”,他还是不动摇。李书贩很精明,知道我很想买,故意说自己不赚钱。经过一番“舌枪唇战”,我还是败下阵来,只好咬牙以“两元八角”成交。经过这次买卖后,我去他摊点的次数多了,便越来越熟悉,李书贩给我的价格也优惠得多。他明白我们这些来城里读书的村娃不容易,会特意关照一些。
在旧书摊阅书、淘书、买书一直是我的喜好。时隔近三十年,我兴趣依旧,休暇之际还会逛旧书市场,不过现在均以店铺居多——旧时那种书摊已经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消失在岁月的街头巷尾里了。如今每次走进旧书市场,我总是觉得熟悉、亲切。想起学生时代半蹲在地摊旁看书并与书贩使劲砍价的情景,我不禁哑然而笑。作为一介书生,当年常去旧书摊看书纯属兴趣所致,我想在喧闹的都市生活中寻找一方净土,享受阅读的快乐,享受“以书为友,以书会友”的浓浓情趣。而我淘书、买书多半因为囊中羞涩,才想着以低价购买。有人说“买书不如借书”,可我总觉得借阅匆促,要在规定时间里归还,不能尽兴,尤其是遇到心仪的书刊,买回储于书架,便可信手拈来,随时可读,岂不悠哉快哉。当然,那些年我淘买旧书不是为了它们日后的收藏价值,不是为读书人的门面去“汗牛充栋”,更不是为自己能低价买到好书沾沾自喜,向学友炫耀战绩。
当年白石街的旧书摊陪伴我走过那段青葱岁月,带给我许多喜悦,也带给我许多趣味丰实的生活经历。时过境迁,物异人也非。如今的旧书市场再也寻不着过去像白石街上的书摊,也找不到与“李书贩”等讨价还价的有趣故事,但当年在白石街淘回的那些书籍,依然收藏于我的书架,不管时光如何远去,它们都会成为我脑海里一种美好且珍贵的回忆。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新平阳报”、“平阳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平阳新闻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