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平阳网  ->  旅游频道  ->  旅游情报 -> 列表

悠行凤卧湾“索面村”

2016年01月05日 09:39:42 来源:平阳新闻网

  “汤饼一杯银丝乱,牵丝如缕王箸惜”,一碗铺着“芡头”的索面,寓意着长寿健康,顺顺利利。在凤卧湾村农家房前屋后,千万条白色的面线沐浴着冬日温暖的阳光,从长长的特制的木架上飞泻而下,场面蔚为壮观,看上去,有时像飞流直下的飞瀑,有时像千丝万缕的纱布。只要你到这里转一转,这种景象就会时不时地撞入你的眼帘。

 

 

  凤卧湾索面历史悠久,至今已有400年历史。相传,当年一位老外婆,用面粉和着水,捏成面团,打算放水里煮熟当午饭吃,无意间在面团里加了盐,面团竟变得非常有弹性,可拉得老长。后来,她反复试验,终成如今可口的索面。

  400多年来,凤卧湾索面与凤卧湾人的生活紧密联系,已经成为他们记忆中的一部分,并在凤卧湾的民俗史上留下了属于自己的特殊印记。自古以来,农历大年初一鞭炮吉庆之后,新年早上第一餐,是要男人们去做的。据说女人一年忙乎到头,这新年的第一餐是非要男人操劳的,不然灶神也不肯。当地的男人也都遵守这个规矩,早上早早地在灶头点上火,烧好一碗碗热气腾腾的索面,等待着自己的女人和孩子来品尝。全家人吃这男主人烧的索面,即使厨艺不怎么样,可还是吃得有滋有味。有时小孩贪吃索面吃一段剩一段,大人们也都和蔼地劝小孩子慢慢吃,因为吃了这索面就象征着来年多福长寿,所以吃法也讲究,要一根索面吃到底,不能中途断了再吃。平日婚嫁迎娶,或有宾客来临,首先招待你的除了一杯香茶之外,紧接着的必然是一碗热气腾腾的索面。

 

 

  信步走进凤卧湾村,仿佛进入了农耕时期的田园时光。冬日晨光下,村民用箬竹串起还未拉长的面条,插到架子上面的一排孔里,随着轻拉撩拨,面条由粗到细,由短到长,宛如线帘,又如根根银丝。在拉扯面条的村民,说是劳作,更像是在拨动琴弦,无数美妙的音符在一双双灵巧的手指和纤纤索面间跳跃;抑或是在跳一曲探戈,拉着曼妙的“索面女士”,旋转、弯腰、下蹲,于最后一音符结束时,把她交给挺拔的“木架先生”。

 

 

  凤卧湾的索面用料配方合理,味道特鲜特美,其性平和温补,易消化,因其长3米有余,故又称之“长寿面”。索面的制作是最原始的手工制作,既费时又费力,而且一点也掺和不得先进化学成分的催化剂,套一句流行的话是“纯天然”加上“纯手工”的绿色食品,只用好面加上盐,也不用机器,只靠人手工技术一遍一遍地和面,再慢慢地把它拉得细细的,成一条条细线索面。

 

 

  做索面的工序大致如下:选料、磨粉、和面、发酵、搓条、挂面、风干和收面。将揉透了的面胚搓揉成比小拇指稍细一点的长长的面绳,盘放入木盆中,将放置了一二个小时后的面绳,缠绕在一根根长约50公分的竹棒上,放入一个长长的木柜,再在木柜中将其拉长至二三十公分,然后将放在木柜中“醒”了数小时的面取出,插到屋外的木架上拉长、晒干。挂面的工序重在上架和拉面条。上架的工序是先找准备好的两根长各50公分的竹筷子,横插在木架子的上下孔洞中,两根竹筷间隔约5~10公分。然后用手拿起盆内的面筋条在两根竹筷上由内往外不断绕成圈,圈与圈之间不要重叠,形成一条条的面筋条,这样一架挂面就算基本完工。一架架挂面上高架子后,就利用冬日温和的阳光和西北风使挂面晾干,然后把晾干后的挂面削去筷子上的面头放在箩筐里。

 

 

  过午,沐浴着阳光,坐在板凳上,看主人把晒好的索面绕成一个个八卦型,高高堆放在大箩筐里,包扎密封以防返潮。据农户介绍,过了下午三四点钟,阳光不强了,地表的湿气会逐渐升起,而一旦返潮,面就会粘成块。

 

 

  忙碌了一天,夜幕也快要降临了,主人会用刚收的索面做一锅热腾腾的姜酒索面。制作的方法也挺简单,锅里倒些菜油,把切得细细的姜炒老了后,倒入老酒烧开。另起锅,放半锅水烧开后把索面放进去煮熟捞起,去掉咸汤,也不用放别的香料,只放入做好的姜酒中,按江南人的习惯放点白糖,又香又爽口。索面富营养,易消化,为浙南民众非常喜爱的食品。特别是这儿的老人祝寿、妇女坐月子都喜欢吃,既有营养又赶走寒气,相当养胃养颜。

 

 

  时至今日,凤卧湾村只有30来户人家还在继续制作着索面,村民们一般从凌晨一两点开始到下午三点结束。做出来的索面爽滑,细、韧,耐煮,深受市民喜爱。(平阳新闻网记者 宋淑莹 文 张啸龙 摄 文字编辑 张贤媛)

网络编辑:方裘裘

悠行凤卧湾“索面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