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平阳网  ->  频道中心  ->  乡土名博 -> 列表

pandeng:杉桥里,平阳水头状元村

2015年08月06日 10:49:19 来源:新浪博客

  十一个武科进士:

  光宗绍熙元年(1190),朱叔望(朱幩之十二世孙)登武科进士。其生于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讳俨,仕途无考。

  宁宗嘉定元年(1208),朱义方(朱幩之十二世孙)登武科进士。知高邮县。

  宁宗嘉定四年(1211),朱元昇(朱幩之十二世孙)登武科进士。其字日华,号水檐,易学家。历任龙泉、遂昌、松溪、政和、庆元等县巡检。

  宁宗嘉定四年(1211),朱子胜(朱幩之十二世孙)登武科进士。其字雅芳,不仕。

  宁宗嘉定十六年(1223),朱炳(朱幩之十一世孙)登武科进士。其字德茂,名士睿,累官架阁参谋。

  理宗绍定五年(1232),朱恦(朱文裕之十三世孙、朱嵘之子)登武科进士。其字叔向,授官阖门舍人。

  理宗淳祐四年(1244),朱尚志(朱幩之十一世孙、朱士麟之子)登武科进士。其字进起,名伯超,知梧州。

  理宗淳祐十年(1250),朱时兴(朱文裕之十四世孙、朱恦之子)登武科进士。知六合县。

  理宗开庆元年(1259),朱士可(朱幩之十世孙)登武科进士。其生于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入元不仕。

  度宗咸淳七年(1271),朱梦桂(朱幩之十二世孙)登武科进士。知德州府。

  度宗咸淳七年(1271),朱永玉(朱幩之十二世孙)登武科进士。其字我珩,号楚子,累擢刑法科除大理寺评事。(上述登第名录据《平阳县教育志》,人物关系据《朱文裕、朱幩之内纪世系》、登第年限据《宋登科记考》,官职据《瓯南朱氏通志》)

  文武各领风骚

  杉桥朱氏举头见蒙蒙青山,低头现悠悠溪流,雾笼烟锁的,每天在亦真亦幻的诗情画意中泡大,以钟灵毓秀之地,崇文尚武之风,自是腾蛟起凤矣。在1700多年的平阳人文历史中,杉桥人占有一席之地,其以文武各领风骚,烛照汗青。

  朱熠世居杉桥,其父朱伯飏(1159-1243)少年有勇,手握三十铁椎飞舞如飞,后从吴将军征辽有功,赠武德靖南将军,作演武堂于三洋江涯之湾,亲授朱熠以习射之法。朱熠自幼习孔孟之道,生而貌状魁伟,孔武有力,能挽二百斛大弓。中举参政之后,勤政严令,政教并举,以允能允武、清正廉明赢得政声,秀出班行。朱熠为官卅载,宵衣旰食,刚正不阿,历经宋宁宗、理宗、度宗三朝,一度集军政大权于一身,是平阳历史上唯一官居宰相级的官员。时宋室偏安一隅,政事不振,尽管朱熠有励精图治之心,无奈朝堂之上奸佞当道,屡遭排挤。咸淳四年(1268)去国还乡,翌年卒于杉桥里,谥号“文惠”。有宋一朝,凡78名武状元,仅有朱熠、华岳两人在宋史中有正传,这应是平阳乃至温州的荣光。

  朱黼(1140-1215)字文昭,少时师从永嘉经学大家陈傅良,潜心学问,颇得真传。他钟爱“采菊东篱下”的田园生活,栖息于幽僻的杉桥,躬耕沃土,侍奉老母。朱黼虽是布衣,深居简出,但时刻关心国家危厄。他为了驳斥朝廷主和派的懦弱和悲观颓废的论调,在劳作之余笔耕不辍,一部一百卷、数十万字的皇皇巨著——《纪年备遗》完稿了。朱黼在书中阐明了一个真理:凡是不思图强,凡是篡位夺权,凡是不义之战,终将失败。该书在国难深重的现实社会中,凝聚了正能量,为当时主战派和广大民众树起了抗金复国的精神支柱,对韩侂胄的北伐产生了积极的作用。正如水心居士叶适所言:“众言之淆乱,则析而一之;伪谬之相承,则厘而正之。”今全书已亡佚,现传世仅有《三国六朝五代纪年总辩》廿七卷,被《四库全书》列为史评类存目。明成化十四年(1478),两浙学政胡荣在平阳县建“乡贤祠”,奉祀宋、元乡贤十五人,朱黼赫然在堂,人称永嘉先生。

  朱元昇少时专心学业,学识广博,但文场屡试不第,后改从右科登榜出仕。其尽管官职卑微,不以为意,利用公余闲暇,著《三易备遗》十卷。该书对易经的渊源和发展,加以剖析探讨,集前贤之研究大成,作独创性的发挥挖掘,对当时的经学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宋咸淳八年(1272),著名学者、两浙提刑家铉翁曾呈书临安,奏曰:“苦心归学,笃志遗经,独探象数之传……纵施横设,无一不合,皆元昇所自悟也。”并对朱元昇屈居下位,未展才用,深感惋惜,建议朝廷“特赐甄擢”,时值宰相贾似道当权,对奏疏置若罔闻。德祐元年(1275),朱元升卒于杉桥里。崖山之后,该书稿多有散失,后由其子朱士立搜拾补缀,平阳名士林千之作序,于元贞元年(1295),付印刊行,后被收入《四库全书》。

  仁心善行流芳

  杉桥朱氏秉承“忠厚传家远,诗书济世长”之族训,不以族亲位高权重而自恃,慎公权,睦邻里,以乐善好施载誉十里八村。

  朱黼之母知书识礼,严于教子,用心辅其进德修业,不以年高为囿,帮助修订《纪年备遗》,成一方佳话。时温州名流叶适十分感佩:“文昭有贤母,白首教篇章。义并三迁峻,书成百卷长。”清乾隆年间,平阳名流张綦毋在《船屯渔唱》诗集中,赞曰:“谁似三桥朱处士,白发有母教篇章。”

  杉桥依山傍溪,水潦为患。朱元昇于宋嘉定五年(1212),捐资建设金山垟堰坝,蓄凤卧泾川来水,拦向东流,筑水渠十里,以灌溉杉桥以东大片良田,造福桑梓,自此泾川盆地旱涝无虞。乡人感其关心民瘼,德其善举,名之“朱官堰”。至今八百多年,这条古河道尚依稀有痕。

  自朱文裕、朱幩两派朱氏于唐末宋初开基平阳北港杉桥以来,文官武将迭出,自成名门望族。然世事无常,也许是朱氏家族在宋末元初大动乱中为避战乱,也许是朱熠因耻于跟贾似道同流合污,遭谪官外迁抄家之人祸,也许是为了躲避蒙元政权的秋后算账,杉桥朱氏举族迁播星散,无奈典付他人,如今的三桥再也无觅一户朱姓的后裔了。

  杉桥,作为朱氏族人的聚居地,作为水头镇人文历史的发祥地,在日新月著的如今,三桥村这一爿原始村落,还有功名旗杆,早已荡为寒烟。斜阳草树,寻常巷陌,有谁知朱家曾住?想当年,纬武经文,指点江山如许。现而今,惟有三桥以北一里的外岙山麓“武状元朱熠之墓”,还有五龙岱山前的“朱官堰”遗迹,让人怀想曾经的雪泥鸿爪,让人得以遥望三桥的背影,让人变得遥远而厚重。

本文转载:潘孝平的博客

转载地址:http://blog.stxq.org/?uid-12-action-viewspace-itemid-7044

首页  上一页  [1]  [2] 

网络编辑:谢天涯

pandeng:杉桥里,平阳水头状元村